朝歌遗址公园(上)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5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37

朝歌遗址公园,也称摘心台或摘星楼,位于朝歌城中心,是商朝末期比干剖心的地方,游览面积60余亩,建有南北两个大门,整体大门是仿明清建筑风格,红墙碧瓦,气势雄伟。明嘉靖二十四年《淇县志》记:“摘星楼,一名妲己台,在县城西北隅,与城相接,相传纣与妲己观朝涉之处,今遗址尚存。有双槐植其上,苍翠绝伦,不记岁月”。台残高13米,东西宽90米,南北长100米。

图片

摘星台遗址

1984年春,县人民政府将遗址扩建为摘心台公园。1996年,将原摘心台东北的城关卫生院搬迁,1999年文物旅游局对土台实施了保护工程,彻底解决了雨水冲刷水土流失问题,新修了城垛式保护墙、心星阁、忠烈坊、夯土层观察室等;2001年,又将摘心台北的县供销社和县农业局办公楼拆迁,使公园进一步扩大。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殷朝六七圣贤君故都碑

“殷朝六七贤圣君故都碑”是明代御史孙徵兰写的。孙徵兰,字九畹,号睡仙,淇县南阳村人。曾为明末福建御史,擅长书法,淇县人尊称为“孙老官”。 

碑文“殷朝六七贤圣君”,出自《孟子·公孙四章名上》:“由汤至武丁,贤圣之君六七作”。 所谓贤圣,并非都是国君。“贤”者,指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;“圣”者即圣人,指的是品格最高尚、智慧最高超的人物。

这里的“六七”也不是量词,而是隐代词,又是双关语,即说六也可,言七也行。殷朝的七圣贤君经考证是:武丁、武乙、帝乙、帝辛(殷纣王)、箕子、微子、比干。其中殷纣王是个有争议的人物,他平定东夷,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、长江流域传播,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。

毛泽东对纣王的评价很高,说纣王是一个能文能武、很有本领的人。郭沫若曾说纣王“统一神州赖此人”,但纣王晚年却骄奢淫逸,做了很多人神共愤的事情。孙徵兰在写这一块石碑的时候,考虑到这一点,所以就用了“六七”这样一个概数,意思是不算纣王为六,算上纣王为七,鉴于纣王名声不佳,未敢秉笔直书,于是理下伏笔,留给后人破译。

摘星台

摘星台是一个高13米的土台,下层是龙山文化,上层是殷商文化夯土层。传说纣王在朝歌建都后,命奴隶在这个地方夯筑高土台,并在土台上面建一座木质高楼。

楼建起的当天晚上,纣王和妲己登上楼顶赏景玩耍。妲己躺在纣王的怀里撒娇,非要天上一颗星星,纣王顺手一揽,便摘下一颗星,因此取名摘星楼,意思是台非常高,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。

纣王晚年昏庸无道,残害忠良,不理朝政,他的叔父比干,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,就登临纣王日夜饮酒作乐的摘星台,前去劝谏,而且苦谏三日不回,纣王非但不听,反而将比干剖腹挖心。武王伐纣不久,摘星楼被雷电击毁。后人为了纪念比干的忠贞刚烈,便把摘星台称为摘心台。

心星阁

心星阁的得名来源于摘心台的“心”和摘星台的“星”,高5.68米,长宽各4.5米,全部青石构造,柱基以上即有156个构件,设计精巧,风格独特。四周对联记述了商朝故都朝歌的历史沧桑。

东边的对联“心存社稷徳昭天地,亭对纣窝气贯长虹”,上联是写比干为国捐躯,其精神长存,下联中的“亭”指的是心星阁,“纣窝”指的是淇河岸边的纣王墓,和心星阁是遥遥相对的。

为什么纣王墓在淇河岸边呢?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传说呢,纣王有个儿子叫武庚,从小不服管教,长大后也十分任性,经常和纣王作对,纣王叫他往东他偏往西。让他打狗他偏撵鸡。淇县民间有这样一句歇后语“纣王的儿子——死别”,说的就是武庚。牧野之战纣王被打败之后,看到自己的大势已去,就把儿子武庚叫到跟前说:“父王我气数已尽,江山难保,死后你就把我葬到朝歌最低的地方,我就心满意足了。”纣王想,儿子经常和我唱反调,这次我就正话反说,叫儿子把我葬到朝歌最低的地方,他一定会把我葬在朝歌最高且风景秀丽的太行山上。

武庚听后悲愤的点了点头,心想,我长这么大,没听过父王一次话,如今父王就别命归西了,就顺从他一次吧。武王攻破朝歌后,纣王登上鹿台自焚,这个历史上有名的君王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生,武庚从鹿台捡回纣王的残骨,就顺从父亲的话将纣王葬在朝歌最低的淇河岸边。

北边的对联是“曳牛定夷中原统一有此事,宣淫施暴周汉以往无斯人”,这幅对联写纣王的功与过,“曳牛”是说纣王力气非常大,能倒曳九牛,“定夷”说的是纣王的功绩,纣王曾经平定东夷,解放奴隶,开拓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,促进先进的中原文化向南方的传播。对古代中国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一定的功劳。毛泽东曾说过“这个人很了不起,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非常之大,中华民族之所以向南发展,是纣王的功劳”。

下联是说象纣王这样荒淫暴戾的帝王,从周朝、汉朝以来是不存在的。言外之意,客观的讲,纣王作为52年的帝王,难免有骄傲情绪,加上周朝统治阶级的夸大,纣王成了一个昏君的代表。至于纣王的功过是非,还是让世人研究、评说吧。

西边的对联是“急管嘈嘈十指独掩弟子目,禾黍渐渐千古绝唱麦秀歌”,写的是古朝歌的兴与衰。千百年来,由于纣王的荒淫残暴,祸及朝歌甚至有些人将这里的歌舞音乐也视为亡国之音。

这幅对联就有“弟子掩目”这样一个典故。据《水经注》记载,孔子的弟子颜回、子路、宰予等驾车出游,宣传周礼雅乐,路过朝歌,听到前面有歌舞之声,就问这是什么地方,一听说是朝歌,颜回忙命车夫催马快跑,其它人也纷纷用手捂住眼睛,单单曾被孔子斥为“朽木不可雕也”的宰予不肯掩目,对着淇河岸边载歌载舞的红男绿女左顾右盼,被子路一脚揣下车去。

无独有偶,宋国大夫、大思想家、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也曾做过同样可笑的事情。战国时期,墨子坐着马车,带着学生四处游说,途径卫国,问前边是什么地方?学生说“朝歌”,墨子一听是殷纣王的旧都,是产生“新声靡乐”、“郑卫之声”的地方,大惊失色,如遇不详之物,赶紧调转车头,绕道而行。

唐代诗人胡曾写诗嘲笑他们说“长嗟墨翟少风流,急管繁弦似寇仇。若解闻韶知肉味,朝歌遇到肯回头。”意思是说,墨子太缺少文采,竟然把美妙动听的民间音乐看作洪水猛兽,假若他也懂得音乐,就不会临到朝歌回头逃掉了。“墨子回车”也好,“弟子掩目”也罢,反映出他们有时很迂腐、愚蠢,缺少文采,故作清高。

下联写的是箕子从朝鲜回国,途径朝歌,看到昔日繁华的都市变成废墟,田地长出青青的麦苗,触景生情,写出了千古绝唱《麦秀歌》。据记载,《麦秀歌》是我国第一首文人诗。

南边的这幅对联是“一台参天摘星观涉折胫前车鉴;三仁恸地去国佯狂剖心后事师”。写的是曾经发生在古朝歌的是是非非,上联写的是纣王和妲己当年在摘星楼上寻欢作乐,残害老百姓的一个故事。

摘星台的西南有一条小河,这条小河就是有名的折胫河。折胫河原名叫阳河,又叫澳水,但为什么现在又叫它“折胫河”呢?这里有一个“敲骨验髓”的故事。相传当年初冬的一个早上,纣王和妲己登上摘星楼,举目四望,无意间纣王望见河心有两个樵夫在涉水过河,那个壮年樵夫背着柴坦然过去了,而那年少的却惧怕寒冷,徘徊不前。纣王问妲己:“那少年为什么怕冷呢”?妲己漫不经心地答道:“那壮年骨髓充沛,不怕寒冷,那少年骨髓尚亏,自然怕冷。”纣王我不信,于是命身边的卫士,将那两位樵夫的胫骨折断,敲骨验髓一看,果如妲己所言。后人为纪念这两个无辜的樵夫,就将这条小河改名为“折胫河”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